高校体育教育中道德培养功能路径探究
摘要: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是高校德育的重要教学任务。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也就成为了大学德育的载体与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与道德培养之问的关系,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道德培养的现状,对完善体育教育中道德培养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道德培养
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9324 (2017) 35- 0022- 02
体育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培养德、智、体、美全而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并以此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发展和体育相关的其他能力。国民的身体素质是国家完成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也不仅仅局限在修身这一基础性的目的了,而是更加注重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也就是养性的目的了。因此修身与养性都要融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两者相辅相成,才能相互提高,培养出体格健硕与心理健康的人才。
1、高校体育与道德培养之间的关系
目前,理论界普遍认同体育教育同时具有强身健体和培养道德素质两个功能,指出:“体育载体蕴含丰富的德育内容,具有承载和传导德育内容的特征”匡」。体育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并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它主要包含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以身体技能练习为基本手段,在身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社会活动,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对体育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方而的理解,狭义的体育就是指在学生阶段进行的德、智、体的教育,而广义的体育就是人们以身体练习为手段,以提高身体素质、强健体魄,实现以德、智、体全而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文化生活。高校体育教育是教育的一个学科,是学校安排的具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是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接班人的重要途径,与智育、德育一起组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迈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在此阶段,高校体育教育要充分将德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以体育活动为载体实现道德教育的实践。
道德是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逐渐认同的信念和习惯,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的形成会受到多种客观条件和前提的制约,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道德是人们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手段,能够使人们自我肯定、发展和实现。运用道德手段可以帮助人们激励自我,调节社会关系,充分认识社会,促进人的全而发展。道德还对人们的行为具有规范性的作用,起到丰富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格完善的作用。通过道德教育可以提升个人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并将个人的品质定型,实现素质的提高。
高校体育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如爱国精神、团结合作的精神等,这些价值都可以通过体育教育承载和传递。高校体育教育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够逐渐培养出大学生团结协作、攻坚克难的品质,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更加成熟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主要是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的。由于教育理念的原因,高校的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还没有相互融合,没有针对性和具体性地加强高校体育的道德培养功能的发挥。虽然将通过体育提高德育确定为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但是在实践中的执行力度还是有待加强的。在实现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方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主要包括没有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没有明确培养目标、没有丰富的培养内容等。
2.1学生和教师都未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从传授体育技能阶段到素质教育阶段再到现在健身体育的三个阶段,对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也在不断地深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由于认知的不同导致了教育理念的差异,不能完全实现确定的教学目标国」。作为体育教育提供者的高校领导和体育教师,由于对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认识不深刻而将道德教育定性为“软任务”。高校的制度上没有明确完善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考核制度和体系。高校的体育教师没有真正地重视其道德培养工作,也没有将其当作成一项重要教学任务。高校的学生更是以玩一玩的心态对待体育教育,认为只要在体育课程中能够锻炼身体,达到身心愉悦的目的就好了。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都没有充分地认识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功能。
2.2高校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目标模糊。在我们的实际调查中,许多高校只注重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高格调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道德信念、人际关系等方而的底线教育。从大学体育的教学大纲中可以发现其关于道德教育的目标是非常模糊的,主要是要求重视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树立大学生勇于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这种教育目标很难与体育教学的内容紧密结合,也没有具体的操作方式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因受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强调组织纪律的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的自然属性,没有将体育与道德结合起来认识与理解。
2.3高校体育道德培养的理论多而实践少。高校体育中道德培养的方式和其他学科的方式类似,都是在教育过程中以口头讲解为主,而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J哇。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做不到因材施教,缺乏创新思维,不能将体育教学与道德教育揉合起来,最终还是以空洞的说教为主。在结合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道德培养和通过教师示范作用发展体育教学的道德培养功能方而方法单一,手段较少。
3、高校体育道德培养功能方式探究
高校的体育教育为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已经做了多方而的改革与探索,但是在习惯和思维惯性的作用下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我国体育的道德培养功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需求。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的束缚,转变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方法,实现高校体育的道德培养功能。
以观念转变为前提,明确高效体育教育的道德培养目标。在教育目标的设定上突破原有的教育以智育为中心、德育以政治教育为中心的理念,要更加重视教育的整体性,更加重视人的全而发展。树立现代教育观,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从灌输性教育向渗透性教育转变,将单纯的德育理论教学转变为生动的感化式教学。要有创造性地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种体育教学的课程中,将现代教育观落实到具体工作实际中,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共同进行教育的模式,改变原有的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工作的观念,将道德教育充分融入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用实践检验和巩固道德教育的成果。
以模式创新为手段,充分运用互动式、融入式教育。互动式教育是指将教育工作视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的交往与沟通,教育过程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并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师生互动方而,教师要让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成为真正的教学主体,师生间配合默契才能高效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传授的内容。在学生间的互动方而,教师要为学生搭建沟通的桥梁,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思想观念的碰撞深化对道德底线的认识,提高其综合素质。体育教学的特点使道德培养更加容易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也是融入式教学的切入点。体育运动几乎可以体现所有的社会道德现象,如公平竞争、坚持不懈、集体主义等内容。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体育教学和活动中可以加大学生对体育道德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对道德行为进行准确地判断和选择。
以方法创新为根本,实现从宏观概念到微观落实的转变。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充分认识人的差异性,掌握和尊重学生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有区别地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比较活泼,积极参与到各种活动中,而有的学生比较安静,喜欢独处,不善于交往。教师就要针对每个学生展现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的行为,使其全而发展。要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强调体育运动中的规则意识。兼顾学生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社会属性要求的是学生的组织纪律性,自然属性要求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两者本质上是不存在冲突的。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集体精神的同时,也要兼顾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活动中要营造积极、宽松的氛围和舒适的教育情境,进而培养学生爱好并坚持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从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看,未来我们对体育教学的认识、理念和实践都将会发生根本的改变。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实现体育教育和道德教育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宾.充分运用体育载体实现德育体育双赢[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0,20 (111):42.
[2]陈晓荣,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27(1).92.